第199章


十月二十七号上午,萧清朗也开始了他在国子监的入学考试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子监停学了近四年,原先的学生里有很大一部分也赶过来参加了考试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子监一共三个年级,入监后不以年龄资历排高低,只以分数进年级。

        成绩差的进入正义、崇志、广业三堂,此为一年级,学期一年半。

        成绩中等的进入修道、诚心二堂,此为二年级,学期也是一年半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后就是率性堂了,这是国子监的最高年级,不像前面五堂都分了甲乙班,率性堂只有一个班。新生考上的几率不大,一般都是在在国子监念满三年,经过十分严苛的考试才能升入率性堂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今年率性堂有一个保送的名额——庄太傅的嫡亲孙儿安郡王。

        安郡王是公认的少年才子,早在陈国为质时他的才名便享誉六国,按理说,如此才华横溢之人根本无需科考也能得到朝廷重用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庄家有祖训,所有庄家子弟必须下场科举。

        庄家历年来出了不少科举人才,当然也有考砸的,庄家如此厉害,考中百姓都觉着是家常便饭了,考砸却是会被千夫所指、万民嘲笑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庄家并不在意世人的评论,坚持把所有庄家的儿子们都赶去考场。

        安郡王不负众望,乡试时高中京城的解元。

        众所周知,京城的竞争是最大的,京城的解元也是最难得的,不然国子监也不会破例保送他进率性堂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子监的阅卷速度不是吹的,二十七号考完,二十九号上午便全面出了成绩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年的新生普遍表现不错,倒是一些曾经因闭监耽搁了几年的老生们有些懈怠,读书如同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也不是所有的老生都是如此,国子监的教学质量是毋庸置疑的,但凡用了点心思,考的都不会太差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出意外,此番考进率性堂的基本都是老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当他们整理最后一份试卷时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萧清朗?”郑司业问道,“这是哪儿来的学生?咱们国子监从前有叫萧清朗的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会是新生吧?”李司业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郑司业皱眉:“新生怎么可能考这么好?”

        这个成绩,在率性堂也能名列前茅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两位司业大人调出了萧清朗的学籍,结果发现还真是一名新生,且在乡试中高中了幽州地区的解元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司业笑了:“这是头一回有新生考进率性堂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他莫名有些期待呢。

        郑司业冷声道:“你别忘了,安郡王也是新生,这个叫萧清朗的考生只是运气好罢了,新生王非安郡王莫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话李司业不敢反驳。

        尽管安郡王没参与入学考试,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他的才学是在率性堂的老生之上的,他若是考了,第一还能是别人的?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这个新生也足够耀眼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司业留了个心眼,把他的学籍与资料全都看了一遍,随后意识到了什么:“他不会就是那个写了主张削藩并且把皇帝骂了个狗血淋头的考生吧?”

        当时那事儿闹得有点大,全幽州的监考官都轰动了,被派往幽州主持乡试的正主考官是李司业的好友,他回京后私底下与李司业讲过那篇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司业听完是眼皮子突突直跳,那考生是不要命了吗?敢如此编排皇帝?

        他这一场的分数自然不敢给得太高,怕万一皇帝要看,把皇帝给气病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也架不住他第一场与第三场考得太好,综合下来还是得了解元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这真的是一个很有实力的考生,他考进率性堂绝不是运气好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李司业没法儿向郑司业解释那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国子监的考试不出成绩排名,只给出各自的班级。

        萧清朗进了率性堂,冯林进了二年级的诚心堂,林成业也进了诚心堂。不同的是,冯林在诚心堂甲班,林成业在诚心堂乙班。

        另一边,顾琰与顾三白的私塾也有了着落,就在国子监附近的清和书院,手续都办妥了,下个月便能入学。

        顾瑶瑶做了一大桌好菜,把冯林与林成业叫来家中,庆祝所有人开学。

        京城十月底就冷了起来,据说护国龙寺的山头已经飘了第一场雪,想必城区这边也快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顾瑶瑶早先囤的银炭排上了用场,她买了几个暖手炉,把银炭装进去,能暖一个时辰,等他们中午回来再换新的炭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炭价又涨了,还好顾瑶瑶有先见之明囤了足够的炭,为家里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。

        头一天上学,小净空想要瑶瑶送。

        顾瑶瑶把他和萧清朗送到国子监,之后又将顾三白与顾琰送去了清和书院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回到碧水胡同的宅子时,老太太刚起,正坐在后院儿的藤椅上逗顾长卿送来的小雏鹰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只小雏鹰是顾长卿在悬崖下捡到的,应该是出生没多久便从悬崖上摔了下来,至于是自己摔的还是被它娘用翅膀扇下来的不得而知,总之它娘似乎忘记把它捡回去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饶是如此,它也没认命,它在原地倔强地挣扎着想要站起来,小小的身子仿佛潜藏了莫大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 顾长卿的脑海里迅速浮现起一道纤瘦的小身影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将雏鹰带了回来,带去了那个胡同。

        胡同里的人对雏鹰的来历一无所知,只当确如小净空所言,是大哥哥送给他的礼物。

        小雏鹰挺凶,家里谁喂它都会被它啄上一口,不过老太太有绝招哇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太太把鸡笼打开。

        小净空的七只小鸡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,它们是十分神勇的小鸡,毫无畏惧地进了小雏鹰的笼子,然后像平日里小净空溜它们时那样排好队,一鸡叼了一口生肉喂小雏鹰。

        小雏鹰有了七只鸡妈妈,特别乖,嗷嗷儿待哺!

        老太太看得欢。

        顾瑶瑶走过来道:“姑婆,我去一趟军营,给狗娃二叔送点东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当初离开村子时,薛香湘就拜托他们给狗娃二叔稍一封信和几件厚实的冬衣,还有一个薛香湘从庙里求回来的平安符。


  (https://www.uuubqg.cc/11984_11984446/124384687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阁:www.uuubqg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uuubqg.cc